中华本草阿波罗查询
分享给小伙伴们:
输入中草药名称,例如 冬虫夏草 点查询即可

淡豆豉 中草药淡豆豉 中华本草淡豆豉

中草药:淡豆豉

【拼音名】DànDòuChǐ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鉴别】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数分钟,滤过。取滤液0.5ml,点于滤纸上,待干,喷以1%吲哚醌-醋酸(10:1)的混合溶液,干后,在100~110℃加热约10分钟,显紫红色。

【炮制】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凉,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性味】苦、辛,凉。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燥胸闷,虚烦不眠。

【用法用量】6~12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淡豆豉《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DànDòuChǐ

【别名】豆豉、杜豆豉

【来源】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的成熟种子经过一定的炮制方法加工而成。

【炮制】取桑叶、青蒿,置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豆拌匀,汤吸尽后置笼内蒸透,取出,略晾,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每黑豆100斤,用桑叶4斤,青蒿7斤)

【性味】辛、甘、微苦,凉。

【功能主治】解表,除烦。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虚烦,失眠。

【用法用量】2~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淡豆豉《*辞典》

【出处】《本草汇言》

【拼音名】DànDòuChǐ

【别名】香豉(《伤寒论》),淡豉(《纲目》)。

【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黑大豆"条。

【制法】

取桑叶、青蒿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大豆拌匀,俟汤吸尽后,置笼内蒸透,取出略凉,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每黑大豆100斤,用桑叶4斤、青蒿7斤)

《纲目》:"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内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

淡豉制法,除上述加工法而外,尚有以其它药物如辣蓼、佩兰、苏叶、藿香、麻黄、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药汁,用以煮豆;或将药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后闷置发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性状】干燥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5~1厘米,宽3~6毫米。外皮黑色,微有纵横不整的皱折,上有黄灰色膜状物。外皮多松泡,有的已脱落,露出棕色种仁。质脆,易破碎,断面色较浅。有霉臭,昧甘。以色黑、附有膜状物者为佳。

【性味】

苦,寒。

①《别录》:"味苦,寒,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苦甘,寒,涩,无毒。"

③《珍珠囊》:"苦咸。"

【归经】

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手少阳三焦经。"

③《要药分剂》:"入肺、胃二经。"

【功能主治】

解表,除烦,宣郁,解毒。治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①《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②《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③《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④《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⑤《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⑥《本经逢原》:"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⑦《会约医镜》:"安胎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剂。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注意】

①《药性论》:"得酰良。"

②《本草经疏》:"凡伤寒传入阴经与夫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

【附方】

①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煎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②治温毒发斑,大疫难救: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纳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补缺肘后方》)

③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范汪方》鼓薤汤)

④治多年肺气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好者)一两半(水略润少时,以纸浥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丸如麻子太,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极冷腊茶清临卧吞下,以知为度。(《本事方》紫金丹)

⑤治断奶乳胀: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⑥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焦炒豉,令烟绝为末,油调敷之。(姚和众)

⑦治阴茎上疮痛烂: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韭菜、蒜。(《药性论》)

【各家论述】

①《纲目》:"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罯,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②《本草经疏》:"豉,惟江右淡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胸中懊憹,饿不欲食,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吐之是也。又能下气调中辟寒,故主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③《本草汇言》:"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阴阳互结,寒热迭侵,暑湿交感,食饮不运,以致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头痛,呕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黄疸,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而转属形藏实热,致成痞满燥实坚者,此当却而谢之也。"

④《本经疏证》:"豆豉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电。盖烦者阳盛,躁者闭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阻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惟其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因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止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上逆矣。"

【摘录】《*辞典》

淡豆豉《*辞典》

【拼音名】DànDòuChǐ

【英文名】FermentedSoybean

【别名】黄豆、白豆

【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的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茎多分枝密生黄褐色长硬毛。三出复叶,叶柄长达20cm,密生黄色长硬毛;小叶卵形、广卵形或狭卵形,两侧的小叶通常为狭卵形,长5~15cm,宽3~8.5cm;旗瓣倒卵形,翼瓣长椭圆形,龙骨瓣斜倒卵形。荚果带状矩形,黄绿色或黄褐色,密生长硬毛,长5~7cm,宽约1cm。种子2~4粒,卵圆形或近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加工后的种子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化学成份】种子含蛋白质、脂肪、胆碱、黄嘌呤(xanthine)、次黄嘌呤(hypoxanthine)、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烟酸、天冬酰胺、甘氨酸、笨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

【性味】性凉,味苦、辛。

【功能主治】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燥胸闷、虚烦不眠。

【摘录】《*辞典》

淡豆豉《中华本草》

【出处】

出自《本草汇言》。

1.《肘后方》:伤寒有数种,今取一药兼疗。若初觉头痛,肉热,脉供,起一、二日,便作此加减葱豉汤。葱白一虎口,豉一升,锦裹,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若不汗更作,加葛根三两,不汗更作,加麻黄三两,去节。诸名医方皆用此,更有加减法甚多。今江南人凡得时气,必先用此汤服之,往往便瘥。

2.陶弘景中豉,食中之常用,春夏天气不和,蒸炒以酒渍服之,至佳。暑热烦闷,冷水渍饮

【拼音名】DànDòuChǐ

【英文名】FermentedSoybean

【别名】香豉、豉、淡豉、大豆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的黑色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发酵等加工而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inemax(L.)Merr.[PhaseolusmaxL.]

【原形态】大豆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无光泽,一侧有棕色的条状种脐,珠孔不明显。子叶2片,肥厚。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微,味微甘。以粒大、饱满、色黑者为佳。

【化学成份】本品含蛋白质19.5%,脂肪6.9%,碳水化合物25%,维生素B10.07mg/100g,维生素B20.34mg/100g,烟酸2.4mg/100g;另含钙、铁、磷盐、氨基酸以及酶。又谓,从发酵大豆中分离出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

【鉴别】

理化鉴别(1)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数分钟,滤过,取滤液0.5ml,点于滤纸上,待干,喷以1%吲哚醌-醋酸(10:1)的混合液,干后,在100-110℃烘约10min,显紫红色。

(2)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在50-60℃水浴中温浸1h,滤过,取滤液1ml,加1%硫酸铜液与40%氢氧化钾溶液各4滴,振摇,应无紫红色出现。

【炮制】取桑叶、青蒿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大豆拌匀,俟汤吸尽后,置笼内蒸透,取出略凉,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每黑大豆100斤,用桑叶4斤、青蒿7斤)《纲目》: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内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人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淡豉制法,除上述加工法而外,尚有以其它药物如辣蓼、佩兰、苏叶、藿香、麻黄、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药汁,用以煮豆;或将药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后闷置发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性味】苦;辛;平

【归经】肺;胃;心;膀胱;小肠;三焦经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宣郁除烦。主外感表证;寒热头痛;心烦;胸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注意】

1.《药性论》:得XI良。

2.《本草经疏》:凡伤寒传人阴经与夫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

【附方】①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煎桅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华,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②治温毒发斑,大疫难救: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纳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补缺肘后方》)③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范汪方》豉薤汤)④治多年肺气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好者)一两半(水略润少时,以纸浥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极冷腊茶情临卧吞下,以知为度。(《本事方》紫金丹)⑤治断奶乳胀: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⑥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焦炒豉,令烟绝为末,油调敷之。(姚和众)⑦治阴茎上疮痛烂: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韭菜、蒜。(《药性论》)

【各家论述】

1.《纲目》: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署,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2.《本草经疏》:豉,惟江右谈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胸中懊憹,饿不欲食,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吐之是也。又能下气调中辟寒,故主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3.《本草汇言》: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阴阳互结,寒热选侵,暑湿交感,食饮不运,以致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澳憹,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头痛,呕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黄疸,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而转届形藏实热,致成痞满燥实坚者,此当却而谢之也。

4.《本经疏证》:豆鼓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也。盖烦者阳盛,躁者阴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阴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复颠倒,心中澳憹。惟其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因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止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上逆矣。

5.《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6.《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7.《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8.《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9.《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10.《本经逢原》: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11.《会约医镜》:安胎孕。

【摘录】《中华本草》

中华本草为您提供淡豆豉,中药,中华本草,中草药,【拼音名】DànDòuChǐ【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性状】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
如果觉得 中华本草 不错,请分享给大家!
阿波罗查询 全部工具
日常生活: 手机号码归属地 人民币存款利率表 下载地址转换 北京时间 大学查询 汽车车标大全 快递查询 国家地区查询 升降旗时间 2025年放假安排 货币汇率查询 天气预报查询 常用电话号码 河南网通算号器 电费计算器 日期差计算 网速测试 邮编查询 国内长途电话区号 家常菜谱大全 数字大写转换 今日油价 个税计算器 国际天气预报 莆田系医院 亲属关系计算 台湾邮编查询 (共31个) 占卜求签: 姓名缘分测试 指纹运势查询 生男生女预测 预测吉凶 称骨算命 黄大仙灵签 六十四卦金钱课 观音灵签 诸葛神算 妈祖天后灵签 关帝灵签 吕祖灵签 车公灵签 王公祖仔灵签 月老灵签 文王神卦 灵棋经 二十八星宿算命 佛祖灵签 月老姻缘签 周公灵签 财神爷灵签 (共22个) 民俗文化: 老黄历 十二生肖属相查询 历史上的今天 万年历 周公解梦大全 歇后语大全 百家姓 民间谚语 二十四节气表 历史朝代表 解密生日 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古兰经 基督教圣经 三字经 地母经 佛教辞典 (共17个) 交通出行: 全国各地车牌号查询 车辆违章查询 世界时差查询 机场三字码查询 实时交通路况 地铁线路图 北京车牌限行查询 列车时刻表 火车票代售点 中国电子地图 交通标志 (共11个) 学习应用: 在线输入法 成语大全 科学计算器 圆周率 汉字简体繁体转换 汉字拼音查询 在线编码解码 新华字典 摩尔斯电码 存储换算器 时间换算器 英文名 在线翻译 长度换算器 温度换算器 重量换算器 体积换算器 功率换算器 面积换算器 压力换算器 热量换算器 五笔字根表 区位码查询 笔画数查询 汉字部首查询 郑码编码查询 仓颉编码查询 中文电码查询 四角号码查询 汉语词典 诗词大全 近义词大全 反义词大全 在线组词 英文缩写大全 (共35个) 休闲娱乐: 数字吉凶预测 脑筋急转弯 中华谜语大全 竖排古文 火星文转换 人品计算器 QQ价值评估 外星体重 外星年龄 在线弹钢琴 愚人节 在线拆字 笑话大全 绕口令大全 (共15个) 站长工具: IP地址查询 密码强度检测 时间戳转换 ASCII码对照表 HTML/JS互转 BASE64加密解密 MD5加密解密 进程查询 网站速度测试 域名证书生成器 二维码生成器 颜色代码表 HTML特殊符号 CSS在线解压缩 JS在线解压缩 在线调试HTML代码 密码生成器 (共19个) 身体健康: 女性安全期自测 预产期自测 体质指数 食物营养成分 民间偏方大全 中草药名方大全 中草药大全 中草药民间验方 酒方大全 粥谱大全 中华本草 中医名词辞典 生星座宝宝 身高计算器 血型与性格 (共1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