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阿波罗查询
分享给小伙伴们:
输入您要搜索的关键词,如天眼、净土、阿弥陀佛

印度佛教 佛学大词典 印度佛教【佛学大词典】 佛教辞典

印度佛教

自佛陀以来,至部派佛教、大乘中观、瑜伽派等次第衍出,印度佛教之概况,分述如次:

(一)原始佛教:瞿昙佛陀于西元前四六三年在迦毗罗卫城(梵Kapilavastu ,巴Kapilavatthu ,即今尼泊尔边境)诞生,自三十五岁悟道,至西元前三八三年入灭,其间对弟子之教示,于灭度之后,由弟子们结集之;这一段时期之佛教,即称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

佛陀的说法,最初乃以记忆或诵读互相传授,其后始以巴利语撰写,经(巴sutta )中最古老的要数经集(巴Sutta-nipa^ta )、法句经(巴Dhamma-pada )、如是语经(巴Iti-vuttaka )、无问自说经(巴Uda^na )等,以上诸经及律(巴vinaya ),皆被承认为佛陀所说之法,至于是否杂有弟子的言论在内,则无法判别,故一概冠以‘原始佛教’之名称。

原始佛教之思想立场,乃在现实生活中认识‘苦’,了解苦之根源为无常变迁,主张一切存在之物并无一主宰的我存在,而树立‘无我’之观点。无我的现象世界即由‘缘起’而生,‘十二因缘’则在说明缘起的道理,总括以上所说,而有‘四谛八正道’之教说。其他尚有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及四神足、五分法身、五根、五力、七觉支等教义。系以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为中心,再加上在家之信士、信女而构成之僧伽(梵sam!gha ,巴同),于戒律中皆有制定。教团不承认造成印度社会弊端之种姓制度,虽是贱民出身之比丘,其出家受戒之戒腊(年资)高,一样位于帝王出身的比丘之上首。此外,教团亦经常为在家居士解说布施、五戒、生天论等法。

(二)部派佛教:佛陀入灭一百年顷,即西元前二八三年以后,佛教教团分裂成革新之大众部及保守之上座部两个部派。据北传佛教资料记载,分裂原因系由于大天(梵Maha^deva )的提倡五事新说;据南传佛教资料锡兰岛史(岛王统史,巴Di^pavam!sa )、大王统史(巴Maha^vam!sa )记载,则谓由于跋耆族(巴Vajjiputtaka )之比丘倡导十事新说而造成分裂。大天为摩偷罗国(梵Mathura^ )出身之比丘,于华氏城(梵Pa^t!aliputra )宣扬佛教。在阿育王所建之鸡园寺(梵Kukkut!a^ra^ma ,巴同)提倡五事新说,为保守派长老斥为妄语,僧团因此分裂为二。所谓五事即指:(1)余所诱(余人污染衣),阿罗汉仍抵制不了天魔之诱惑,而偶有梦遗之现象。(2)无知(无明),阿罗汉等四果犹有‘不染污无知’。(3)犹豫(疑),证四果之圣者,对于佛法诸谛尚有疑惑处,并非完全彻悟无疑。(4)他令入(他度),若干阿罗汉证果时,必须由他人(如佛陀)印证、提醒,才能对圣道真正悟入。(5)道因声故起(圣道言所显),修行者若修习出世智慧之圣道,必须至诚唱念‘苦哉’之语,才能使圣道现起。

跋耆族比丘所提倡之十事乃指:(1)角盐净,可以蓄盐于角器中。(2)二指净,如未吃饱,可以于规定时间后经二指量(日影)之时间内,继续进食。(3)他聚落净,即在一食之后,仍可至另一聚落复食。(4)住处净,同一教区内之各群比丘,可以在各居处举行布萨。(5)赞同净,于众议处决之时,若得应到比丘之同意,则虽应出席之总人数仍然不足,仍可举行羯磨。(6)所习净,可以随顺和尚阿阇黎之常习。(7)生和合(不攒摇)净,可以饮食未经搅拌去脂之牛乳。(8)饮阇楼□净,可以饮用末发酵或半发酵之椰子汁(即阇楼□)。(9)无缘座具净,缝制坐具可以不贴边,大小随意。(10)金银净,可以接受金银。倡导十事新说时,耶舍比丘得到离婆多长老(梵Revata ,巴同)之援助,在毗舍离城举行大集会,一致决议此新说不合法,故称之为‘十事非法’。此次之集会,同时亦为律典之结集大会,参加比丘共七百人,故称七百结集。

又所谓‘大天五事’之说,或系后来从大众部分派独立出来之一位同样叫大天者,所扩大影射大天之言行思想附会而成者,故若论佛教根本分裂之因,当以十事非法较为恰当。当然,根本分裂并非当时立即发生,而系稍后才逐渐形成者。思想前进之比丘所主张之十事新说,对于保守派之长老而言,一时无法接受,因此乃有十事非法之说,而造成教团中保守派及革新派壁垒分明之对峙。西元前二八○至二三○年顷,革新派之比丘成立另一派系,可谓分裂由此开始。因为加入此派者多,故又称为大众部(梵Maha^sam!ghika ,巴同);相对而言,长老上座们之保守派即称上座部(巴Therava^da )。

(一)上座部:此一部派认为阿罗汉即佛,亦即持有‘由于修行而证得罗汉果者如佛一般’之看法。此派于佛陀入灭后三世纪,亦即西元前一八三至八三年顷,分裂为本上座部与说一切有部(略称有部)两个部派。本上座部派迁往喜马拉雅山,被称为雪山部(梵Haimavata ,巴Hemavatika )。说一切有部以迦湿弥罗为根据地,发展成一大势力。有部之下又分出犊子部,犊子部又分出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山住四部。其次,佛陀入灭后三世纪,有部又分裂出化地部,再从化地部分出法藏部;佛陀入灭三世纪末自有部又分出饮光部(善岁部);佛陀入灭四世纪又自有部分出经量部(说转部)。故原来的有部即称为根本说一切有部,而上座部本末一共成立十一个部派。

根本说一切有部之特征,不同于根本上座部之重视经与律,而特别重视论部。曾编辑大毗婆沙论、发智论、六足论等庞大论书,主张我空法有、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强调一切存在之物皆为实在,故被称为‘说一切有’。

(二)大众部:此部派认为佛陀乃是一种人格之超越者,而加以崇拜。主张佛的肉身异于常人,常人即使修行而证得阿罗汉果,于现世亦无法与佛相等。大众部于佛陀入灭后二世纪又分出一说、说世出及鸡胤等三部。陆续又分出多闻部、说假部二派。继之,又分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三个部派,本末一共成立九个部派。大众部革新之风气极盛,由于对佛陀怀有很深的敬意,故促使大乘佛教产生,并形成其势力范围。

(三)菩萨团:与部派佛教平行之大乘佛教,产生于西元以后。在此之前,即有在家信众组成之集团,亦即菩萨团。菩萨团于阿育王之治世(268 B.C.~232 B.C.)前后开始,即以印度各地之佛塔(梵stu^pa ,奉祀佛陀遗骨之塔)为中心而团结成者,由于礼拜佛塔,而对佛陀产生坚定之信仰,深得宗教之法乐。相对于比丘之僧伽而自称菩萨团(梵bodhisattva -gan!a )。‘团’本为商人之组织,因菩萨团中多数为都市之工商业者,故以团称名。此一佛塔信仰团体即发展成后来的大乘佛教教团。

(四)大乘佛教:佛塔信仰之菩萨团,除礼拜佛塔外,更进一步编集属于他们的经典,首先有完成于西元前后之般若经,其次有法华经、维摩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分别为菩萨团所辑成。此种大同团结之精神,成为大乘佛教之根本精神。大乘佛教之思想立场为‘空’(梵s/u^nyata^ )。所谓‘空’,原指‘什么都没有’或‘什么都没有之状态’,亦即认为于此现象世界中,没有任何可以执着之物,所以除非能抓住能生存之东西,否则就不能说是真正存在。就存在本身而言,仍须透过眼前之事象方能把握,此外别无他途。故般若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此理。色(梵ru^pa ),即指有形之物质,意谓一般存在之现象。法华经中除主张‘一佛乘’之说,另又举出‘二乘作佛’之思想。所谓‘二乘’乃声闻、缘觉,亦即指传统教团中之比丘。二乘作佛,概谓教团中之比丘们皆应归于菩萨道。

法华经又主张‘久远实成之佛’(即指久远以前就存在,并且拥有无量寿命之佛),无量寿经则说‘无量寿命之佛’。两者同样说明其存在之根本,源于有永远不灭之生命,即称为佛。般若经之空,乃就哲学立场而言,而此处所说之空则自宗教观点来看。维摩经以戏剧结构来强调菩萨道精神之伟大,远超过比丘之立场。华严经则出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大世界观。其中不论任何说法,皆以大乘之名而扩大人生观及宇宙观,此即其立论根据。大乘佛教之中、后期,大论师辈出,并有庞大论书著作出现,美术、建筑等方面亦大受影响。不久,传至西域、中国、日本,而产生独特之大乘佛教文化。后期之大乘佛教,由于受到印度教之密教性格,以及印度土著信仰之强烈影响,乃呈现显著之密教化,以致逐渐衰落,回教徒入侵印度后,佛教亦随之灭亡。

(一)中观派:中期之大乘佛教分为中观派(梵Ma^dhyamika )与瑜伽派两大派。中观派以龙树‘中论’为根柢宣扬般若空观。中论之说法为觉悟一切之存在皆源自缘起性(相互依存之关系),不主张‘无’,亦不主张‘有’,而主张真空中道之正观。龙树之门人提婆(梵A^ryadeva )著「百论’等书以破斥外道,及小乘教义,罗侯罗跋陀罗(梵Ra^hulabhadra )则注释中论中‘八不’之意义。笈多王朝时代初期,则有梵志青目所撰‘中论本颂’之注释、婆薮开士之‘百论本颂’注泽本。其后,四至五世纪出现之佛护(梵Buddhapa^lita )之系统称为具缘派(梵Pra^san%gika ),清辨(梵Bha^vaviveka )之系统称为依自起派(梵Sva^tantrika )。此即中观派分出之二大派系。此二人皆为僧护(梵Sam!gharaks!ita )之弟子,此外又研习龙树之学。佛护主张缘起诸法之毕竟空,清辨强调自俗谛门观缘起法皆无自性不可得,若自真谛门看,则主张一切法皆有常住之本性存在。佛护的具缘派之派系中,于七世纪顷有月称论师(梵Candraki^rti )出,著「中论注’,其教势遂盛。

(二)瑜伽派:系以弥勒(梵Maitreya ,270~350 顷)为开祖之学派。相传瑜伽师地论(梵Yoga^ca^ra -bhu^mi )、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现观庄严论等书即为弥勒所撰。以般若空之思想为本,以瑜伽行(调息,摄心,令之与正理相应之修行)为基础,建立唯识说(一切存在皆由心识之变现,主张唯有心识才是实在的),一方面由于自性清净而有‘如来藏缘起’之思想。无著(梵Asan%ga ,310~390 顷)为此派第二祖,着显扬圣教论颂、摄大乘论(梵Maha^ya^na -sam!graha ),及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梵Maha^ya^na^bhidharmasamuccaya )等书,而确立瑜伽派。其弟世亲(梵Vasubandhu )着唯识三十论颂(梵Trim!s/ika^ -ka^rika^ )、唯识二十论颂(梵Vim!s/atika^ -ka^rika^ )、摄大乘论释等书,宣扬瑜伽唯识之说。世亲学系分为陈那(梵Digna^ga )与德慧(梵Gun!amati )二大系统,陈那亦为印度论理学之集大成者。

至七世纪中叶,佛教急速印度教化而产生密教。因七世纪顷,在印度边境建立回教国家之阿拉伯人压迫印度人,对此,印度诸王及人民由于反抗意识而倾向民族宗教之印度教。佛教于此政治背景下,认为与印度教妥协乃保存佛教本身之最妥善方法,遂逐渐融合印度教而倾向密教化。至十二世纪末,回教徒侵入佛教中心地(即南部之比哈尔州一带)时,佛教已完全融入印度教中。同时,由于回教军队屡次入侵,彻底摧毁佛教寺院,僧徒亦多逃往国外,至此,佛教在印度乃告消声匿迹。(参阅‘佛教’ 2658、‘佛教教理’2688)

出自:佛学大词典

上一篇:印度古文明
下一篇:印度佛教美术
佛学大词典【印度佛教】自佛陀以来,至部派佛教、大乘中观、瑜伽派等次第衍出,印度佛教之概况,分述如次:(一)原始佛教:瞿昙佛陀于西元前四六三年在迦毗罗卫城(梵Kapilavastu,巴...
如果觉得 佛教辞典 不错,请分享给大家!
阿波罗查询 全部工具
日常生活: 手机号码归属地 人民币存款利率表 下载地址转换 北京时间 大学查询 汽车车标大全 快递查询 国家地区查询 升降旗时间 2025年放假安排 货币汇率查询 天气预报查询 常用电话号码 河南网通算号器 电费计算器 日期差计算 网速测试 邮编查询 国内长途电话区号 家常菜谱大全 数字大写转换 今日油价 个税计算器 国际天气预报 莆田系医院 亲属关系计算 台湾邮编查询 (共31个) 占卜求签: 姓名缘分测试 指纹运势查询 生男生女预测 预测吉凶 称骨算命 黄大仙灵签 六十四卦金钱课 观音灵签 诸葛神算 妈祖天后灵签 关帝灵签 吕祖灵签 车公灵签 王公祖仔灵签 月老灵签 文王神卦 灵棋经 二十八星宿算命 佛祖灵签 月老姻缘签 周公灵签 财神爷灵签 (共22个) 民俗文化: 老黄历 十二生肖属相查询 历史上的今天 万年历 周公解梦大全 歇后语大全 百家姓 民间谚语 二十四节气表 历史朝代表 解密生日 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古兰经 基督教圣经 三字经 地母经 佛教辞典 (共17个) 交通出行: 全国各地车牌号查询 车辆违章查询 世界时差查询 机场三字码查询 实时交通路况 地铁线路图 北京车牌限行查询 列车时刻表 火车票代售点 中国电子地图 交通标志 (共11个) 学习应用: 在线输入法 成语大全 科学计算器 圆周率 汉字简体繁体转换 汉字拼音查询 在线编码解码 新华字典 摩尔斯电码 存储换算器 时间换算器 英文名 在线翻译 长度换算器 温度换算器 重量换算器 体积换算器 功率换算器 面积换算器 压力换算器 热量换算器 五笔字根表 区位码查询 笔画数查询 汉字部首查询 郑码编码查询 仓颉编码查询 中文电码查询 四角号码查询 汉语词典 诗词大全 近义词大全 反义词大全 在线组词 英文缩写大全 (共35个) 休闲娱乐: 数字吉凶预测 脑筋急转弯 中华谜语大全 竖排古文 火星文转换 人品计算器 QQ价值评估 外星体重 外星年龄 在线弹钢琴 愚人节 在线拆字 笑话大全 绕口令大全 (共15个) 站长工具: IP地址查询 密码强度检测 时间戳转换 ASCII码对照表 HTML/JS互转 BASE64加密解密 MD5加密解密 进程查询 网站速度测试 域名证书生成器 二维码生成器 颜色代码表 HTML特殊符号 CSS在线解压缩 JS在线解压缩 在线调试HTML代码 密码生成器 (共19个) 身体健康: 女性安全期自测 预产期自测 体质指数 食物营养成分 民间偏方大全 中草药名方大全 中草药大全 中草药民间验方 酒方大全 粥谱大全 中华本草 中医名词辞典 生星座宝宝 身高计算器 血型与性格 (共1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