嗌 嗌的意思 嗌什么意思 嗌的读音 嗌的解释

嗌
拼音 yì ài 注音 ㄧˋ ㄞˋ
部首 口部外笔画 10画总笔画 13画结构 左右结构
五笔 KUWL仓颉 RTCT郑码 JUOL
UNICODE 55CC四角 68012区位码 6441笔顺 丨フ一丶ノ一ノ丶丨フ丨丨一
基本字义
yì ㄧˋ
◎咽喉。
其他字义
ài ㄞˋ
2、咽喉窒塞,噎。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益 | 伊昔 | 影 | 昔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清 | 梗 | qjek/iek | ʔĭɛk |
详细字义
◎嗌 ài
〈动〉
(1)咽喉塞住 [choke]
嗌,噎也…秦 晋或曰嗌。——《方言》
嗌不容粒。——《谷梁传·昭公十九年》。
(2)又如:嗌喉(上吊身亡)
(3)另见 yì
基本词义
◎嗌 yì
〈名〉
(1)咽喉 [throat]
咽,又谓之嗌,气所流通,厄要之处也。——《释名》
食之已嗌痛。——《山海经·北山经》
使我嗌疾而腰急。——《列子·汤问》
嗌于面尘,身无膏泽。——《素问》
(2)喻指交通要道 [vital communication line]
嗌者,扼也,扼要之处也。——《说文解字注》
(3)嗌喔 [sound of flattering]。如:嗌呕(嗌喔。形容奉承取媚的声音)
(4)另见 ài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
嗌·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10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伊昔切,音益。《說文》咽也。《穀梁傳·昭十九年》歠飦粥嗌,不容粒。《註》嗌,喉也。《楚辭·大招》四酎幷孰,不歰嗌只。《史記·倉公傳》飮食下嗌。《老子·道德經》終日號而嗌不嗄。
又《集韻》乙革切,音戹。義同。《莊子·大宗師》屈服者,其嗌言若哇。《釋文》嗌,郭音厄。
又《集韻》乙角切,音渥。笑也。《韓詩外傳》疾笑嗌嗌,威儀固陋。
又《集韻》烏懈切,音隘。《揚子·方言》嗌,噎也。秦晉或曰嗌,又曰噎。《註》皆謂咽痛。
又《集韻》壹計切,音翳。與齸同。江東名咽爲齸。
说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二】【口部】嗌
咽也。从口益聲。籒文嗌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伊昔切〖注〗《玉篇》,籒文嗌。又
,同苒。草盛貌。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咽也。嗌者,扼也。扼要之處也。咽嗌雙聲。漢書。昌邑王嗌痛。爾雅注云。江東名咽爲嗌。从口。益聲。伊昔切。十六部。
方言集汇
粤语:aai3jik1
客家话:[梅县腔]jit7[台湾四县腔]jit7[客英字典]jit7[海陆丰腔]rit7
English
the throat; to quarrel, choke
- 丿部
- 一部
- 乙部
- 勹部
- 冫部
- 厂部
- 刀部
- 刂部
- 儿部
- 匚部
- 阝部
- 冂部
- 力部
- 冖部
- 人部
- 亻部
- 十部
- 亠部
- 讠部
- 又部
- 艹部
- 彳部
- 辶部
- 寸部
- 大部
- 弓部
- 广部
- 巾部
- 口部
- 马部
- 门部
- 宀部
- 女部
- 犭部
- 山部
- 尸部
- 饣部
- 士部
- 扌部
- 氵部
- 纟部
- 土部
- 囗部
- 夕部
- 忄部
- 子部
- 贝部
- 灬部
- 车部
- 歹部
- 方部
- 戈部
- 火部
- 毛部
- 木部
- 牜部
- 攵部
- 气部
- 欠部
- 日部
- 礻部
- 手部
- 水部
- 瓦部
- 王部
- 心部
- 曰部
- 月部
- 止部
- 白部
- 禾部
- 钅部
- 立部
- 皿部
- 目部
- 疒部
- 鸟部
- 石部
- 罒部
- 田部
- 穴部
- 衤部
- 耒部
- 虫部
- 耳部
- 缶部
- 虍部
- 米部
- 页部
- 羊部
- 舟部
- 衣部
- 竹部
- 羽部
- 身部
- 豕部
- 言部
- 酉部
- 豸部
- 走部
- 足部
- 雨部
- 金部
- 鱼部
- 隹部
- 革部
- 骨部
- 鬼部
- 全部偏旁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