汭 汭的意思 汭什么意思 汭的读音 汭的解释
基本字义
ruì ㄖㄨㄟˋ
◎河流会合的地方或河流弯曲的地方。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芮 | 而銳 | 日 | 祭A合 | 去聲 | 霽 | 合口三等 | 蟹 | 祭A | nʑĭwɛi | njyed/rvey |
详细字义
◎汭 ruì
〈名〉
(1)两条水流汇合处 [confluence of streams]
汭,水相入也。——《说文》
氂降二女于妫汭。——《书·尧典》。注:“水所入曰汭。”
令尹子常以舟师及 沙汭而还。——《左传·昭公二七年》
(2)河流、湖泊的弯处 [river bends]
馆于洛汭。——《左传·昭公元年》
虢公败戎于 渭汭。——《左传》。杜预注:“水之隈曲曰汭。”
(3)水滨 [bank]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水汭,令半济而击之,利。——《孙子》。唐·杜牧注:“水内乃汭也,误为内耳。”
(4)水流之北 [north of a River]
弱水既西,泾属 渭汭。——《书·禹贡》。孔传:“水北曰汭。”
(5)水名 [Rui River]
(6)在山西省永济县境。西流注于黄河,传说即舜纳二妃处
(7)在江西铅山县境,为上饶江支流
(8)泾水支流,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南,至甘肃泾川县流入泾水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汭·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4
《唐韻》而銳切《集韻》《韻會》《正韻》儒稅切,音芮。水名。《周禮·夏官·職方氏》雝州,其川涇汭。《註》汭在豳地。
又《說文》水相入貌。一曰小水入大水也。
又水內也。《書·堯典》釐降二女于嬀汭。《傳》汭,水之內也。通作芮。《詩·大雅》芮鞫之卽。《箋》水內曰芮,水外曰鞫。
又水北也。《書·禹貢》涇屬渭汭。《傳》水北曰汭。《疏》涇水南入渭,而名爲渭汭,知水北曰汭。
又《五子之歌》徯于洛之汭。《正義》待于洛水之北。
又水之隈曲爲汭。《左傳》稱淮水之曲曰淮汭,漢水之曲曰夏汭,滑水之曲曰滑汭。
又沙邊曰沙汭。《木華·海賦》雲錦散文,於沙汭之際。
又《集韻》如劣切,音爇。水北也。義同。《江淹·擬古詩》昨發赤亭渚,今宿浦陽汭。方作雲峰異,豈伊千里別。
又他昆切,音暾。與涒通。詳七畫涒字註。
说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汭
水相入也。从水从内,内亦聲。而銳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水相入皃。皃各本作也。今依玉篇,廣韵正。上下文皆水皃。則皃字是也。水相入皃者,汭之本義也。周禮職方之汭,卽漢志右扶風汧縣之芮。水名也。大雅之汭,亦作芮。毛云。水厓也。鄭云。汭之言內也。尚書嬀汭,渭汭。某氏釋爲水北。雒汭。某氏釋爲雒入河處。左傳漢汭,渭汭,雒汭,滑汭。杜氏或云水內也,或云水之隈曲曰汭。大意與大雅鄭箋相近。鄭箋之言云者,謂汭卽內也。凡云某之言某,皆在轉注假借閒。从水內。與枘同意。內亦聲。而銳切。十五部。
方言集汇
粤语:jeoi6
客家话:[海陆丰腔]nui6rui6[梅县腔]nui5[台湾四县腔]nui5jui5[客语拼音字汇]nui4[客英字典]nui5jui1
潮州话:而锅7(锐7)
English
confluence of two streams; bend
- 丿部
- 一部
- 乙部
- 勹部
- 冫部
- 厂部
- 刀部
- 刂部
- 儿部
- 匚部
- 阝部
- 冂部
- 力部
- 冖部
- 人部
- 亻部
- 十部
- 亠部
- 讠部
- 又部
- 艹部
- 彳部
- 辶部
- 寸部
- 大部
- 弓部
- 广部
- 巾部
- 口部
- 马部
- 门部
- 宀部
- 女部
- 犭部
- 山部
- 尸部
- 饣部
- 士部
- 扌部
- 氵部
- 纟部
- 土部
- 囗部
- 夕部
- 忄部
- 子部
- 贝部
- 灬部
- 车部
- 歹部
- 方部
- 戈部
- 火部
- 毛部
- 木部
- 牜部
- 攵部
- 气部
- 欠部
- 日部
- 礻部
- 手部
- 水部
- 瓦部
- 王部
- 心部
- 曰部
- 月部
- 止部
- 白部
- 禾部
- 钅部
- 立部
- 皿部
- 目部
- 疒部
- 鸟部
- 石部
- 罒部
- 田部
- 穴部
- 衤部
- 耒部
- 虫部
- 耳部
- 缶部
- 虍部
- 米部
- 页部
- 羊部
- 舟部
- 衣部
- 竹部
- 羽部
- 身部
- 豕部
- 言部
- 酉部
- 豸部
- 走部
- 足部
- 雨部
- 金部
- 鱼部
- 隹部
- 革部
- 骨部
- 鬼部
- 全部偏旁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