溠 溠的意思 溠什么意思 溠的读音 溠的解释

溠异体字 渣
拼音 zhà 注音 ㄓㄚˋ
部首 氵部外笔画 9画总笔画 12画结构 左右结构
五笔86版 IUDA五笔98版 IUAG仓颉 ETQM郑码 VUBI电码 3299
UNICODE 6EA0四角 38112笔顺 丶丶一丶ノ一一一ノ一丨一
基本字义
zhà ㄓㄚˋ
◎〔溠水〕水名,在中国湖北省。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下平七歌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蹉 | 七何 | 清 | 歌 | 平聲 | 歌 | 開口一等 | 歌 | 果 | cha/ca | tsʰɑ |
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樝 | 側加 | 莊 | 麻二開 | 平聲 | 麻 | 開口二等 | 麻 | 假 | cra/tra | dʒʰai |
廣韻目次:去四十禡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詐 | 側駕 | 莊 | 麻二開 | 去聲 | 禡 | 開口二等 | 麻 | 假 | crah/trah | ʧɐk |
详细字义
◎溠 zhā
〈名〉
(1)水名 [Zha River]。源出湖北省随州市西北,古代东南流会溠水,又南流入溠水;后河道变迁,与溠水分别入溠水
溠,水在汉南,荆州浸也。——《说文·水部》
(2)水湾 [bend]。如:溠东有大洲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溠·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10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側駕切,音詐。水名。《說文》水在漢南荆州浸。《周禮·夏官·職方氏》豫州,其浸波溠。
又《廣韻》側加切《集韻》莊加切,音
。
又《廣韻》七河切《集韻》倉何切,音蹉。
又《集韻》叉宜切,音差。義同。
又《集韻》鋤加切,音查。水名,在北地。
又助駕切,音乍。水名,在美陽。本作。
说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溠
水。在漢南。从水差聲。荆州浸也。《春秋傳》曰:“脩涂梁溠。”側駕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溠水。在漢南。職方氏曰。豫州,其浸波,溠。注云。春秋傳曰。楚子除道梁溠。營軍臨隨。則溠宜屬荆州。在此非也。按傳文見莊四年。職方荆州浸潁,湛。豫州浸波,溠。許書於湛曰豫浸。於溠曰荆浸。葢正經文之誤。與鄭說溠正同也。杜預曰。溠水在義陽厥縣西,東南入鄖水。釋例曰。厥縣西有漈水。源出縣北。從縣西,東南至隨縣。入鄖水。水經注曰。溠水,出隨縣西北黄山。南逕西縣西。又東南,
水入焉。又東南逕隨縣故城西。又南流,注於溳。溳入夏水。方輿紀要曰。今溠水出德安府隨州西北二百里之栲栳山。東南流。至州北百十里。有魯城河流合焉。至安貢鎭入溳。水道提綱曰。漢水至漢川縣溳口塘北。有溠溳諸水,北自隨州南流。會德安府雲夢應城數縣水來注之。源流長五百餘里。玉裁謂職方謂爲一州之浸,正指溳溠合流長五百餘里而言也。从水。
聲。側駕切。古音在五部。荆州浸也。春秋傳曰。脩涂梁溠。見上。
方言集汇
粤语:zaa3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za5[客英字典]za5[海陆丰腔]za5
潮州话:之亚1(渣)
English
river in Hubei province
- 丿部
- 一部
- 乙部
- 勹部
- 冫部
- 厂部
- 刀部
- 刂部
- 儿部
- 匚部
- 阝部
- 冂部
- 力部
- 冖部
- 人部
- 亻部
- 十部
- 亠部
- 讠部
- 又部
- 艹部
- 彳部
- 辶部
- 寸部
- 大部
- 弓部
- 广部
- 巾部
- 口部
- 马部
- 门部
- 宀部
- 女部
- 犭部
- 山部
- 尸部
- 饣部
- 士部
- 扌部
- 氵部
- 纟部
- 土部
- 囗部
- 夕部
- 忄部
- 子部
- 贝部
- 灬部
- 车部
- 歹部
- 方部
- 戈部
- 火部
- 毛部
- 木部
- 牜部
- 攵部
- 气部
- 欠部
- 日部
- 礻部
- 手部
- 水部
- 瓦部
- 王部
- 心部
- 曰部
- 月部
- 止部
- 白部
- 禾部
- 钅部
- 立部
- 皿部
- 目部
- 疒部
- 鸟部
- 石部
- 罒部
- 田部
- 穴部
- 衤部
- 耒部
- 虫部
- 耳部
- 缶部
- 虍部
- 米部
- 页部
- 羊部
- 舟部
- 衣部
- 竹部
- 羽部
- 身部
- 豕部
- 言部
- 酉部
- 豸部
- 走部
- 足部
- 雨部
- 金部
- 鱼部
- 隹部
- 革部
- 骨部
- 鬼部
- 全部偏旁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