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郑的意思 郑什么意思 郑的读音 郑的解释

郑繁体字 鄭异体字 鄭
拼音 zhèng 注音 ㄓㄥˋ
部首 阝部外笔画 6画总笔画 8画结构 左右结构
五笔 UDBH仓颉 XTKNL郑码 UAGY电码 6774
UNICODE 90D1四角 87827区位码 5403笔顺 丶ノ一一ノ丶フ丨
基本字义
郑(鄭)
zhèng ㄓㄥˋ
1、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郑人买履(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2、姓。
词性变化
◎郑
鄭 zhèng
〈形〉
(1)郑重;慎重 [solemn]
郑,重也。——《广雅》
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汉书·王莽传》
(2)又如:郑重其事(对某件事持慎重、认真、严肃的态度)
详细字义
◎郑
鄭 zhèng
〈名〉
(1)(形声。从邑,奠声。从邑,与地名、邦域有关。本义:周代诸侯国名,姬姓)
(2)同本义 [Zheng state]
郑,京兆县,周厉王子 友所封。从邑,奠声。宗周之灭,郑徙 缯洧之上,今 新郑是也。——《说文》
至于南郑。——《穆天子传》。此旧郑也。
郑穆公使视客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周西都畿内地。周宣王封季弟友(桓公)于此。在今陕西华县境。其后犬戎杀周幽王,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武公迁居东都畿内,都新郑,即春秋之郑国。战国时为韩所灭。又如:郑声(郑国音乐);郑风(《诗》十五国风之一);郑国渠(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
(4)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后与所谓雅乐对举,指与雅乐相背的“淫邪之音” [wanton music]
改华服以就紫,变雅音而入郑。——《惟皇诫德赋》
(5)又如:郑音(本指春秋时郑国的音乐,后多指俗乐)
(6)姓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
鄭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直正切,音
。國名。《釋名》鄭,町也,地多平町町然也。《正字通》鄭本西都畿內地,周宣王封其弟友,是爲鄭。桓公寄孥與賄于虢鄶,其子武公,定平王于東都,因徙其封,施舊號于新邑,是爲新鄭。今河南開封府鄭州是也。
又南鄭,縣名。今屬陝西漢中府,桓公封邑在畿內,爲西鄭,漢中在京兆之南,故稱南鄭以別之。《一統志》南鄭,古褒國附庸之邑。桓公歿,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鄭。
又《廣韻》鄭重,殷勤之意。《前漢·王莽傳》非皇天所以鄭重降符命之意。
又姓。《集韻》鄭滅于韓,子孫因以國爲氏。
说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六】【邑部】鄭
京兆縣。周厲王子友所封。从邑奠聲。宗周之滅,鄭徙潧洧之上,今新鄭是也。直正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京兆縣。二志同。今陜西同州府華州州城北有故鄭城。周厲王子友所封。前志曰。周宣王弟鄭桓公邑。从邑。奠聲。直正切。十一部。宗周之滅。鄭徙潧洧之上。今新鄭是也。桓公友之子武公與平王東遷。取虢鄶鄢蔽補丹依疇歷華十邑之地。右雒左濟。前華後河。食溱洧焉。從其故名曰鄭。至漢爲河南郡新鄭。二志同。今河南開封府新鄭縣西有故鄭城。
方言集汇
粤语:zeng6
客家话:[海陆丰腔]chang6[宝安腔]cang3[客语拼音字汇]cang4[客英字典]chang5[台湾四县腔]cang5[陆丰腔]chang6[东莞腔]cang3[梅县腔]chang5
潮州话:dên7(tēⁿ)dêng6(tẽng)
English
state in today's Henan; surname
- 丿部
- 一部
- 乙部
- 勹部
- 冫部
- 厂部
- 刀部
- 刂部
- 儿部
- 匚部
- 阝部
- 冂部
- 力部
- 冖部
- 人部
- 亻部
- 十部
- 亠部
- 讠部
- 又部
- 艹部
- 彳部
- 辶部
- 寸部
- 大部
- 弓部
- 广部
- 巾部
- 口部
- 马部
- 门部
- 宀部
- 女部
- 犭部
- 山部
- 尸部
- 饣部
- 士部
- 扌部
- 氵部
- 纟部
- 土部
- 囗部
- 夕部
- 忄部
- 子部
- 贝部
- 灬部
- 车部
- 歹部
- 方部
- 戈部
- 火部
- 毛部
- 木部
- 牜部
- 攵部
- 气部
- 欠部
- 日部
- 礻部
- 手部
- 水部
- 瓦部
- 王部
- 心部
- 曰部
- 月部
- 止部
- 白部
- 禾部
- 钅部
- 立部
- 皿部
- 目部
- 疒部
- 鸟部
- 石部
- 罒部
- 田部
- 穴部
- 衤部
- 耒部
- 虫部
- 耳部
- 缶部
- 虍部
- 米部
- 页部
- 羊部
- 舟部
- 衣部
- 竹部
- 羽部
- 身部
- 豕部
- 言部
- 酉部
- 豸部
- 走部
- 足部
- 雨部
- 金部
- 鱼部
- 隹部
- 革部
- 骨部
- 鬼部
- 全部偏旁部首